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杏晁中醫診所

中風的中醫調治😵







前言


隨著人類的存活年齡增加,人類面對的慢性退化病機會就開始增加。根據衛生署於2020年的報告,中風是本港第四大致命的疾病⚰️。而由於中風病會為病人及其照顧者帶來沉重的照料壓力,故此不容忽視。


認識中風病


中風,在現代醫學歸納為腦血管疾病,是以腦血管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後,使供血到腦部細胞減少,從而使腦細胞缺氧及營養而受損甚至死亡。腦細胞受損或引起腦部功能受損,例如活動能力、邏輯能力、視力、肢體協調能力等。而中風可跟據腦血管受傷情況,分為閉塞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。閉塞性中風,是因為腦血管內出現血栓或狹窄血管斑塊(即血塊及脂肪組織),使腦血管收窄,從而影響腦細胞供血的流量。而出血性中風則由於腦血管結構出現破損,使局部腦細胞失去血液供應而受損。


小中風


小中風又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😵,是一種因腦部供血短時間內短缺而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。若供血情況恢復後情況即可減輕,因而不會出現嚴重的腦功能受損。


但有一點要注意,小中風是有很大的機會形成中風的。所以若有小中風症狀就必須求診。


自行鑒別中風有方法


因為中風是影響腦細胞的供血,越遲發現,腦細胞死亡後遺症越嚴重,所以要了解中風的症狀,以及如何自行鑒別中風,以便及早入院接受治療。


中風症狀, 一般會出現頭痛頭暈、半身(左身或右身)麻痹或活動困難、言語不清、視物朦朧或不清、精神混亂(如定向障礙、記憶喪失力減退等)、失禁,甚至神昏等腦部受損徵狀,因此如出現以上徵狀,建議進行一些自行檢查,若有陽性徵狀,立即到醫院求醫。


自行檢查中風方法簡單,以下作一些介紹:

1. 照鏡🪞

對著鏡子,看自己的面部表情是否對稱,例如微笑、皺眉、鼓腮等,若有不平衡則要留意。

2. 舉手🫴

雙手抬高平舉,然後閉目約10秒鐘,並維持平舉動作,查看有沒有其中一隻手無力而垂下。

3. 言語🗣️

拿出書本、報紙,或打開電視,看到字就大聲唸出,若讀不到、跟不上,或口齒不靈利,就立即求醫。


另外,若果有半身活動不利、吞咽不利、意識朦朧、甚或昏迷,建議立即入院。


中醫如何看中風病


中醫認為,中風病是由於正氣虧虛,加上飲食、情志、勞倦內傷等,引起氣血逆亂,產生風、火、痰、瘀,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,以突然昏仆、半身不遂、偏身麻木、口舌歪斜、言語不清或不語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。根據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,有中經絡、中臟腑之分。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。四季皆可發病,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。


在漢朝《內經》已有中風病的記載,雖沒有明確提出中風病名,但所記述的「大厥」、「薄厥」、「仆擊」、「偏枯」、「風痱」等病證,與中風病在昏迷和後遺症的一些徵狀相似。對本病的病因病機也有一定認識,如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:「虛邪偏客於身半,其人深,內居營衛,營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」亦有提及到中風的發生與個人的體質、飲食、精神刺激等有關,如《素問,通評虛實論》:「仆擊、偏枯……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」另外,《內經》指出中風的病變部位在頭部,是由氣血逆而不降所致。《素問.調經論》:「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。」


中醫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,早至唐朝前以「外風」,即內在的脈絡空虛,外風邪氣入中而致病。在治療上提出補益正氣、疏風祛邪之法。到了明清時期,對於中風有更多理解,以「腎水不足、風火暴甚」、「濕痰化熱生風」等「內風」論,即受邪不是由外風引起,而是臟腑虧虛後出現的內邪,即風、痰、火、瘀等。而內風論更豐富了治療的思路。為現代中醫治療中風病提供堅實的基礎。


而現今中醫發展,除了依靠中藥治療外,針灸亦為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。針灸治療會根據病人的正氣強弱、發病後遺症的嚴重程度而決定施針的穴位。除了傳統的體針外,近年亦有頭皮針去處理中風後遺症,效果亦相當不俗。另外,艾灸、推拿、穴位按摩等手法治療對肢體活動不利亦有很大幫助。


預防


針對中風病,建議各位記住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即飲食有節、勞逸結合、良好心境。例如每天早上記錄血壓情況、飲食均衡而清淡、閒時曬太陽及散步🏃、保持心境平靜等。至於坊間一些中成藥,如安宮牛黃丸,本身並不是作調理用途,且藥性偏烈,未經醫師指示而胡亂服用,小則影響身體陰陽,重則導致百病叢生。


希望此文能提高大家對中風病的認識。

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.
bottom of page